第四章  《雜寶藏經》故事的類別與結構

  就狹義的觀點來說,《雜寶藏經》每則故事的經題皆有「緣」,是一部以因緣故事為主體的經典。如十二分教之一的「因緣」,指的是佛陀說法或制戒的種種因緣故事。所以日本學者小野玄妙將本經列為「因緣文學」註1】,但這只是從表面的名稱來分類,屬於「狹義的因緣」。

  但這些故事,往往與佛陀說法的另外幾種形式─「譬喻」、「本生」、「本事」等混合在一起,形成不易區分的現象。舉例而言,同一樁故事中,可能是佛因某事而宣說法義的因緣,但其內容具有「譬喻」的故事性特質及比況作用,而又援引佛陀或其弟子「本生」故事為例證。孫昌武談論佛典的文學性質,提到文學性較強的部份有:「佛傳文學」、「贊佛文學」〈即本生〉、「因緣經」、「譬喻和譬喻經」等,多舉本經為例。註2】魏承恩也是以本經為例,說明佛教故事從內容上分,包括「傳記故事」、「本生故事」、「因緣故事」和「譬喻故事」的分別。註3】

  就文學的角度而論,本經被收錄在《大正藏》「本緣部」中,以雜集佛陀、弟子及其他關係者的本生、譬喻、因緣故事為主註4】,題名雖作「ㄨㄨ緣」或「ㄨㄨ因緣」,但內容已由原始十二分教中的制戒或說法的故事,衍增擴展為佛陀、弟子或信眾〈前世與今生〉的事蹟,或因緣果報故事,以及與佛陀輝煌的事蹟無關,純為教訓意味的喻理故事等。這種與本生、譬喻、本事相互結合的關係,為佛典中文學性強的部份,可以說是宗教利用文學,將一般的教義利用文學的形式來表現,達到宗教宣傳的作用,可稱為「廣義的因緣」。

  本章將以文學的立場,探討《雜寶藏經》有關「本生」、「因緣」、「譬喻」等三種不同故事內容和結構形式。但這三者之間有近似而又不同的意義,不但關係密切,且自古以來的定義常有變異,遂將此三者的關係及界說說明在前,以便於後面的分類與討論。


  1. 見小野玄妙《佛教文學概論》中第三篇二譬喻經文學。

  2. 見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第十至二四頁。

  3. 見魏承恩《中國佛教文化論稿》第六章,第一八八至一九四頁。

  4. 見《大正藏索引》三冊,大正藏解題本緣部,第五、六頁。


第一節  本生、因緣、譬喻的關係與界說

  本生、因緣、譬喻三者,皆同樣隸屬十二分教之中。所謂十二分教〈梵文dvadaas anga-buddha-vacana〉,乃指佛陀所說的法,依其敘述形式與內容的不同分成十二部類,又譯作十二部經或十二分聖教註1】。其意旨大抵如下:

  〈一〉契經〈sutra 〉,音譯修多羅,又作長行。以散文直接記載佛陀之說教,不限定字句,即一般所說之經。

  〈二〉應頌〈geya〉,音譯祇夜,又作重頌。與契經相應,即以偈頌重覆闡釋契經所說之教法於後,以便於記頌者,故稱之。

  〈三〉諷頌〈gatha 〉,音譯伽陀,又作孤起、頌。全部皆以偈頌來記載佛陀之教說。與應頌之不同者,應頌是重述長行文中之義,此則直接以偈文頌出教義,故稱孤起。

  〈四〉記別〈vyakarana 〉音譯和伽羅那,又作授記、授決。本為教義之解說,後來特指佛陀對眾弟子之未來成佛所作之證言。

  〈五〉自說〈undana〉音譯優陀那。佛陀未待他人問法,而自行開示教說,又作「無問自說」。

  〈六〉本事〈itivrttaka〉音譯伊帝曰多伽。載本生談以外之佛陀與弟子前生之行誼;或開卷時有「佛如是說」之經亦屬此,故又作如是語。

  〈七〉本生〈jataka〉音譯闍陀伽。載佛陀及弟子前生修行之種種大悲行。

  〈八〉方廣〈vaipulya〉音譯毘佛略。宣說廣大、平等、方正深奧之教義。

  〈九〉希法〈adbhuta-dharma〉音譯阿浮陀達磨。又作未曾有法、希有法。載佛陀及諸弟子希有之事。

  〈十〉因緣〈nidana〉音譯尼陀那,又作緣起。述說見佛聞法或佛說法教化之因緣,如諸經之序品。

  〈十一〉譬喻〈avadana 〉音譯阿波陀那,又作解語。以譬喻宣說法義,令眾生容易開悟的經文。

  〈十二〉論議〈upadesa 〉音譯優波提舍,載佛論議抉擇諸法體性,分別明了其義,換言之,即以法理論議問答的經文。【註2】

  後三項是在三藏逐漸形成中,因舊有的九分教已顯然不足總攝一切,又增加出來的。而「因緣」、「本生」、「譬喻」、「本事」四者,屬於十二分教中的敘事部份,都與佛及菩薩道有關,在後來運用上常有重複和結合的現象,很難釐清界限。而在較早期小乘和初期大乘經論中,對他們則有較為清楚的界定,以下就《成實論》註3】、《大毘婆沙論》【註4】、《大般涅槃經》【註5】、《大智度論》註6】、《瑜伽師地論》【註7】、《順正理論》【註八】各經對有關本生、本事、因緣、譬喻所作的解釋,有助於更進一步了解〈本章所討論的內容雖以因緣、本生、譬喻為主,但本事與前三者的關係密切,亦一併討論之:

經名 本生 本事   因緣 譬喻
《成實論》卷一 闍陀伽者,因現在事說過去事。如來雖說未來世事,皆因過去現在故不。 伊帝曰多伽者,是經因緣及經次第,若此二經,在過去世名伊帝曰多伽。秦事此事過去如是。 尼陀那者,是經因緣。所以者何?諸佛聖賢所說經法要有因緣,此諸經緣,或在修多羅中,或在餘處,是名尼陀那。 阿波陀那者,本末次第說是也,如經中說,智者言說則有次第,有義有解不令散亂,是名阿波陀那。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一二六  本生云何?謂諸經中宣說過去所經生事,如熊、鹿等諸本生經,如佛因提婆達多說五百本事等。 本事云何?謂諸經中宣說前際所見聞事,如說:過去有大王都,名有香茅,王名善見。過去有佛名毘缽尸,為諸弟子說如是法。過去有佛,名為式企、毘濕敷浮、羯洛迦孫駝、羯諾迦牟尼、迦葉波為諸弟子說如是法,如是等。 因緣云何?謂諸精忠,遇諸因緣而有所說。如義品等種種因緣;如毘奈耶作如是說,由善財等最初犯罪,是故世尊集苾芻僧制立學處。 譬喻云何?謂諸經所說種種譬喻。如長譬喻、大譬喻等。如大涅槃持律者說
《大般涅槃經》卷十五 何等名為闍陀伽經?如佛世尊本為菩薩,修諸苦行,所謂比丘當知,我於過去作鹿、作羆、作章、作兔、作粟散王、轉輪聖王龍、金翅鳥,諸如是等行菩薩道時所可受身是名闍陀伽。 何等名為伊帝曰伽經?如佛所說,比丘當知,我出世時所可說者名曰戒經。鳩留秦佛出世之時名甘露鼓。拘那含牟尼佛時名因法鏡。迦葉佛時名分別空。是名伊帝曰多伽經。 何等名為尼陀那經?如諸經偈所因根本為他演說。如舍衛國有一丈夫羅網捕鳥,得已,籠繫隨與水穀而復還放。世尊知其本末因緣而說偈言:「莫輕小罪,以為無殃;水渧雖微,漸盈大器。」是名尼陀那經。  何等名為阿波陀那經?如戒律中所說譬喻,是名阿波陀那經。
《大智度論》卷三三 本生經者,昔者菩薩曾為師子在林中住,與一獼猴共為親友。獼猴以二子寄於師子。實有鷲鳥饑行求食,值師子睡,故取猴子而去住於樹上。師子覺已求猴子不得,見鷲持在樹上而告鷲言:我受獼猴寄託二子,護之不謹,令汝得去,辜負吾信,請從汝索。我為獸中之王,汝為鳥中之王,貴勢同等,宜以相還。鷲言:汝不知時,吾今饑乏,何論異同?師子知其叵得,自以利爪摑其脅肉以貿猴子。又過去世時,人民多病,黃白痿肉。菩薩爾時身為赤魚,自以其肉施諸病人以救其疾。又昔菩薩作一鳥身,在林中住,見有一人入於深水非人行處,為水神所裐。水神捐法者不可解。鳥知解法至香山中取一葯草著其捐上,捐即爛壞,人得脫去。如是等無量本生多有所濟,是名本生經。  如是語經者有二種:一者結句言「我先許說者今已說竟。」二者三藏摩訶衍外更有經名一目多迦,有人言目多迦。目多迦名出三藏及摩訶衍。何等是?如佛說淨飯王強令出家作佛弟子者,佛選擇五百堪任得道者,將至舍婆提。所以者何?以其未離欲,若近親里恐其破戒,故將至舍婆提,令舍利弗、目犍連等教化之。初夜、後夜專精不睡,勤修精進故得道。得道已,佛還將至本國,一切諸佛法還本國時與大會諸天眾俱住迦毘羅婆仙人林中,此城去迦毘羅婆城五十里,是諸釋遊戲園,此諸釋子比丘處舍婆提。時初夜、後夜專精不睡故,以夜為長,從林中來,入城乞食,覺道里長遠。爾時佛知其心,有一師子來禮佛足,在一面住。佛以是三因緣故說偈:「不寐夜長,疲倦道長;愚生死長,莫知正法。」佛告諸比丘:汝未出家時,其心放逸多睡眠,故不覺夜長。今初夜、後夜專精求長。今初夜、後夜專精求道,減省睡眠,故覺夜大長。此迦毘羅婆林,汝本駕乘遊戲,不覺為遠,今著衣持缽步行疲極故覺道長。是師子稗婆尸佛時作婆羅門師,見佛說法,來至佛所。爾時大眾以聽法故,無共語者。即生惡念罵言:此諸禿輩與畜生何異!不別好人,不知言語,以是惡口業故,從脾婆尸佛乃至今日,九十一劫常墮畜生中。此人爾時即應得道,以愚癡故,自作生死長久,今於佛所心清淨故,當得解脫,如是等經名為出因緣於何處出,於三藏摩訶衍中出,故名為出。云為因緣經。 尼陀那者說諸佛法本起因緣。佛何因緣說此事?修多羅中有人問故為說是事。毘尼中有人犯是事故結是戒。一切佛語緣說事,皆名尼陀那。 阿波陀那者與世間相似柔軟淺語,如中阿含中長阿波陀那經,長阿含中大阿波陀那、毘尼中億耳阿波陀那、二十億阿波陀那解,二百五十戒經中欲阿波陀那一部,菩薩阿波陀那出一部,如是等無量阿波陀那。  

《瑜伽師地論》

云何本生?謂於是中宣說世尊在過去世彼彼方分,若柀生行菩薩行,行難行行,是名本生。 云何本事?謂諸所有宿世相應事義言教,是名本事。 云何因緣?謂於是中,顯示能請補特伽羅名字種姓,因而請說,及諸所有毘奈耶相應有因有緣別解脫經,是名因緣。 云何譬喻?謂於是中,有譬喻說,因譬喻故,本義明淨,是名譬喻。
《順正裡論》卷四四  言本生者,謂菩薩本所行行。•••。若依現在事起諸言論,要由過去事言論究竟是名本生。如羅剎私經。  言本事者,謂說自昔展轉傳來,不顯說人、談所、談事••••。或依過去事起諸言論,即由過去事言論究竟是名本事。如曼馱多經。 言緣起者,謂說一切起說所由,多是調伏相應論道,彼由緣起之所顯故。 言譬喻者,為令曉悟所說宗義,廣引多門比例開示,如長喻等契經所說。有說此是除諸菩薩,說餘本行,能有所證示所化。

  雖有以上的界說,但此四者的關係非常微妙,難以作絕對的劃分。就佛陀說法的宗教本質上是有區別的─它代表說法內容與形式的相異,即十二分教不同的類別。但若就文學的立場來看,則同樣都是富有教育或警誡意味的故事,在作用上並沒有什麼分別。而後在流傳的過程中彼此之間產生相互結合的跡象,以致有「因緣本生」、「本生因緣」、「因緣譬喻」、「譬喻因緣」、「本生譬喻」、「譬喻本生」等不同的姿態出現,例如律師所傳的本生故事中,重視等流的因果,將前生、今世所發生的善惡因緣業果作對比的聯結,以達教育、警惕之效,故因緣、本生、譬喻可以說是結合在一起的註9】;「本起」〈譬喻〉與因緣,本來是十二分教的二分,但在北方,本起與因緣相互關涉,可以通稱,所以《大智度論》就稱之為《佛本起因緣經》註10】。又「億耳阿波陀那」,《僧祇律》作「億耳因緣」;「大譬喻」,《長阿含》作「大因緣」。註11】如《出三藏記集》卷九<賢愚經記>說:

曠劫因緣,既事照於本生;智者得解,亦理資於譬喻。賢愚經者,可謂兼此二義矣。::三藏諸學,各弘法寶;說經講律,依業而教。〈曇〉學等八僧,隨緣分聽。於是競習胡音,析以漢語。精思通譯,各書所聞....集為一部。....此經所記,源在譬喻;譬喻所明,兼載善惡。善惡相翻,則賢愚之分也。【註12】

  《賢愚經》,又稱《賢愚因緣經》,此經所記主要是譬喻,引用於善惡業報的教訓上,而善惡業報又溯及過去世的因緣,所以又和本生有關。又《出三藏記集》卷九<譬喻經序>云:

譬喻經者....敷演弘教,訓誘之要。牽物引類,轉相證據,互明善惡罪福報應。【註13】

在佛教弘法的活動中,對於某一義理,舉佛及佛弟子的事蹟、業報因緣為例,以證明所說。這種舉譬喻來比況說明,使聽眾容易了解的說法方式,也是三者相互結合的現象,可見彼此混同不別的情況已相當常見。

  雖然本生、因緣、譬喻三者已難完全區別,而前人對其彼此之間的差異,提供了一些寶貴的意見,可供參考:

ぇ一、因緣與譬喻

  糜文開提到:「譬喻經與因緣經內容相仿,但嚴格地說,因緣經是寫釋迦牟尼等故事的因緣為中心,而譬喻經則以故事作譬喻,二者是有分別的。譬喻經與寓言亦相似,有同樣功效。但寓言重心在故事,而譬喻體重心在說理。」14】

え二、因緣與本生

   孫昌武說:「因緣經在結構上與本生相似,但又有所不同。這主要是由二者內容不同決定的。本生講佛的前世輪迴,因緣經則講果報。後者在結構上也是分前世和現實兩段情況,然後加以聯結。本生中有動物寓言,因緣經則純為人事。」註15】

  綜合上述說法,可得到此下的結論:

  1.因緣故事與本生、譬喻最大的差別是─因緣故事的內容完全以人物為主,沒有動物故事,後兩者的內容則兩者兼備。

  2.譬喻經的內容以說理故事為主,換言之,在借用故事的表現來闡明一個道理,性質與寓言相近,而本生和因緣所講的內容皆以佛、弟子和信徒的事蹟為主。

  3.本生與因緣皆有說過去事緣,但前者著重在前世輪迴的人物或動物故事,而後者的內容以人的業報因緣為主。

  4.本事與本生皆同指陳過去生中的事蹟,兩者最大的差別,本生在故事的最後會加上「爾時ㄨㄨ,我身是也」或「爾時ㄨㄨ,今ㄨㄨ是也」,而本事只言過去事而已。另本事與因緣之間,就經文的開卷來分辨,因緣著重說法或制戒的事緣,必顯示「說人、談所、說事」,如「爾時佛在舍衛國,告諸比丘•••」,而本事則不顯說法的事緣,僅以「如是語」表示。


  1. 有關十二分教的次第成立與流傳,可參見印順導師著《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第八章九分教與十二分教,第四九三至六二七頁和《初期大乘之起源與開展》第三章本生•譬喻•因緣之流傳,第一節,第一○九至一二五頁。

  2. 見《佛光大辭典》一冊,第三四四頁下,十二部經條。

  3. 見《大正藏》三二冊,第二四五頁上。

  4. 見《大正藏》二七冊,第六六○頁上。

  5. 見《大正藏》一二冊,第四五一頁下。

  6. 見《大正藏》二五冊,第三○七頁。

  7. 見《大正藏》三○冊,第四一八頁。

  8. 見《大正藏》三九冊,第五九五頁。

  9. 見印順導師《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第五六三至五六四頁。

  10. 見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之起源與開展》,第五七八至五七九頁。

  11. 引書同註13,第六○八頁。

  12. 見《大正藏》第五五冊,第六七頁下。

  13. 引書同上,見第六八頁下。

  14. 見《中印文學研究》,第一七○頁。

  15. 引書同註2,第二三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