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雜寶藏經》的內容
本經是雜糅各種不同的故事而成,內容包括佛傳、本生、因緣以及印度一些民間故事、寓言故事、譬喻故事等,非常廣泛。許多故事都蘊涵有教育、啟發性,也保存了不少的研究資料。篇章的安排並沒有像《六度集經》以六波羅蜜為脈絡那麼明顯,歷代藏經的解題和學者的研究,皆只呈現它雜亂的面貌,並沒有進一步做過系統的整理。如:《高麗藏》解題【註1】中所描述《雜寶藏經》的內容為:
一卷:孝親之義、供養父母、布施、涅槃樂。
二卷:宿世業、捨身、慈悲、苦。
三卷:業、修行法、懺悔、前世宿緣。
四卷:布施、彌勒授記、諸行無常。
五卷:福業功德、得生天因緣。
六卷:不放逸、布施果報、六波羅蜜。
七卷:生天宮業緣、持戒布施。
八卷:出家因緣、精進、不放逸、智慧、信、生天之法。
九卷:三業清淨、宿緣、持戒、出家、不孝罪。
十卷:宿世業、出家行道、孝養。
而《龍藏提要》將全書分為:孝養篇、誹謗篇、施行篇、教化篇、鬥諍篇等五類。【註二】在《國譯一切經》解題【註三】和釋依淳的《本生經的起源與開展》【註四】中提到,本經的內容儘管很雜,但其排列多少還有其彙編脈絡可尋,大抵可歸納如下:
卷一:孝養篇,共九章,以談尊親孝養為主。
卷二:孝養、因果篇,共十七章,以談孝養和善惡因緣果報為主。
卷三:誹謗篇,共十三章,以談佛及弟子們何以遭受惡口誹謗之因緣為主。
卷四:行施篇,共十一篇,以談信士、弟子行布施度而獲善果報為主。
卷五:行施生天篇,以談行布施度而獲升天界之因緣果報為主。 卷六:行施、雜篇,共六章。
卷七:行施、雜篇,共十六章。
卷八:教化篇,共七章,以談諸眾生受佛度化緣為主。 卷九:教化、雜篇,共八章。
卷十:鬥諍論,共六章,以談怨鬥之因緣為主。
筆者以為這樣的分類過於粗糙,無法凸顯故事的要旨,遂嘗試以故事主旨作為分類的標準,打破分卷的限制,試圖令故事的內容類別更為清晰,再從中看出故事的特色和其中所蘊涵的思想。
-
《高麗大藏經》解題,三十冊,第八三六至八三七頁。
-
見《新編縮本乾隆大藏經》第一○六冊,西土聖賢撰集,第一二○頁。
-
見《國譯一切經》十五冊,本緣部〈一〉,雜寶藏經解題,第一二三至一二四頁。
-
見釋依淳《本生經的起源及其開展》第八章第三節第六項《雜寶藏經》第二一四至二一五頁。
第一節 分類
本經的內容雜措無序,有些主旨極為模糊不明確;有些故事從各種不同角度去看,又有不同的含意;實無法一一區分清楚。如以佛本生故事為例者,即使沒有明顯說明,但多少都蘊涵點教化的作用;而本經以因緣故事為主,在敘述過去生與今生之間的關係,又多少會牽涉到業緣與因果;為保存故事的完整性,分類的標準盡量以緣起所描述的主旨及整個佛本生故事所強調的要旨為主。其他如細節處有相關者,如對故事的要旨無直接關連,本節不加討論。
本文將故事分為孝養、慈悲、業力、諂偽、誹謗、行施、教化、諍鬥等八類。每一類下按內容的不同又分為若干小類,使主題更加明顯。同一則故事有兩個主旨者,則分為兩類,並於附表註明,又不能歸入以上八類者,列為其他。
一、孝養
「事親至孝,恭敬和順」是中國人向來宣揚的孝道精神。父母從懷胎十月起對子女的恩情比山高、比海深,縱使行經百年為人子女者,猶不能報答一點一滴。本經的孝養內容,主要以世尊於過去生中孝養父母的崇高德行或讚嘆孝順的美德,並強調敬老的重要,更能以孝行感動國王,宣令全國百姓應修慈仁孝事父母,如有不孝者,當受重罰及遭天譴。【註1】
本經中有關彰顯孝親重要的故事,依其孝養方式與情形,又可細分為供養、恭敬、拔母苦難、不孝惡報等類,茲分別說明如下:
1、供養
供養父母可以食物、錢財,甚至用自己身上的肉來供養父母等種種方式,本經提到的行為有:
第二則敘說世尊往昔為王子時,曾犧牲己身之肉供養父母,使父母得以存活;和睒摩迦以慈仁孝順,常取好果鮮花美水上等物品供養父母。
第七則慈童女曾以錢盡心奉養母親,而得分別在琉璃城、頗梨城、白銀城、黃金城等四城玉女及如意寶珠等大快樂。
第九則以鹿女夫人的故事為例,為比丘宣說供養的重要,得人天報、涅槃樂或墮三惡處受大苦惱,皆在一念之間。
第三則鸚鵡日日覓食,皆不忘供養盲父母之責。
第十五則白香象的孝養行為,感動人王,而使王言:「我等是人頭之象,此象乃是象頭之人。」
後兩則以動物故事為例,強調動物尚知孝養父母,若人不知孝順,不過是披著人皮的野獸罷了。
2、恭敬
侍奉父母不僅止於口體之養而已,更要養其精神,且應恭敬孝順,不可因其年老而遺棄。本經以恭敬為主題的故事計有:
第一則以十奢王之子能體察父意,不爭權勢互相讓位,兄友弟恭使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第四、第十四、第十六則皆以老父可為國王解決疑難問題,來諷刺棄老和不敬老的惡俗。藉著老人的智慧來強調老者並非老而無用,他們的經驗和智慧非年輕人所及,應當更加恭敬。
第八則以蓮花夫人的遭遇,提醒為人子者,莫對父母生惡心,並強調子女對父母應敬重孝順,若對父母起瞋恚心,當墮地獄受無量苦。
第十七則法護對於母親梵摩達夫人生嫉妒心,欲取他的生命,依舊常懷恭敬,不生瞋恚。
3、拔母苦難
以救濟父母脫離苦海的故事計有:
第五則言佛不但往忉利天為母說法,令獲見諦,於過去生中為獼猴王時,亦曾將墮入深坑的母親之救出。
第六則佛救濟往昔因慳貪嫉妒、遮子布施,今世受苦的母親離難,出家得道。
4、不孝惡報
以下幾則在譴責不孝之罪或違逆父母的行為,將墮入地獄或自受惡報。
第七則慈童子因曾抓拔母親頭髮亦墮地獄受頭戴火輪之苦。
第一○九則言不孝子見貌美的母親產生私情慾,慈母為存兒命願從兒意時,地自裂開,身陷地獄。
第一一○則言勃逆子舉手打母,出門逢賊立斬斷手臂之現世報。
第一一二則言惡媳婦常與婆婆唱反調,被責罵而懷恨在心,用計教夫殺害婆婆,反害其夫被雷霹死的惡報及死後入地獄受無量苦。
第一一九則敘述一婆羅門惡媳,聳誘夫婿以火祭法,將婆婆燒死升天。未料婆婆竟幸運逃脫並攜回珠寶,惡媳被貪欲沖昏頭,自投火坑中喪命。
二、慈悲
本經中有關慈悲,主要以提婆達多於累劫中常生惡心,想盡辦法設計陷害佛的故事為主,但佛陀仍以慈悲心憐愍他的無明,並用柔軟語相對待,絲毫不起瞋恨怨怒。這種佛與提婆達多生生世世都是處於對立的立場,目的由提婆達多的惡性來襯托出如來的智慧與慈悲。【註2】本經論及慈悲的內容又可分救濟、無惡心兩類:
1、救濟
慈悲的本懷即在適時伸出援手,濟彼厄難,拔生死之苦,縱使犧牲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有關這類的故事有:
第十一則言兔為成就修行仙人的道業,不惜自燒己肉供養仙人的崇高護法行為。
第十二則善獼猴王帶五百眷屬離難躲避獵人的追捕;追隨惡獼猴王者皆被獵捕。
第十三則鸚鵡不忍見同伴葬身火窟,不顧己命奮勇救火。
第三十三則佛於往昔為一大龜時,當賈客遇水難呼天搶地之際心生慈憫,負載眾商賈到安穩處。
第三十四則請婆羅門欲以毒藥害佛,卻反遭其害,生命垂危之際,佛以實語救他命。
2、無惡心
以佛陀行慈悲對提婆達多的種種惱害皆能以德報怨,不起瞋恚心。目的在彰顯佛生生世世皆以慈悲心、無害之心、怨親平等之心待眾生;甚至過去生為動物,仍懷有慈悲的精神。
第十則六牙白象王面對欲拔己牙、危害己命的獵人,仍用以德報怨的態度對待。
第十七則佛不但今生對提婆達多慈悲無惡心,於過去生中雖因母嫉妒而被殺,也沒有一念瞋恚。
第二十二則敘說佛於過去生中以為國王時對於惡心陷害他的妻子,不但原諒他的惡行,並為他安排日後的生活。
第二十九則佛於過去生中為龍王時不殺生,又受小龍惡口罵詈,仍以慈愍心對待,不若阿難易動怒而惡言相向。
第三十則提婆達多對佛常生過患心,佛仍慈心憐愍,以柔軟語相待。過去生中為龍王時,亦以慈心處處救濟。
第三十一則一身兩頭的共命鳥,因一頭心生嫉妒,取毒果食之,遂使二頭具死。此種自食惡果的舉動,為無惡心的反證。
第八十則十力迦葉以實語止佛足血,乃在彰顯佛生生世世皆以慈悲心、無害之心、怨親平等之心對待眾生。
三、業力
所謂「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佛法無靈魂之說,流轉於生死當中的乃是自己所造之業力。善惡業力相追隨,從未違錯,亦不可奪,更非天或王者所能給予。此類強調自作善惡,自受其報因果關係的故事,在本經中計有下列幾則【註3】:
第九則後半部在說明過去生中所造的業緣,造就鹿女夫人及其母親今生的遭遇。
第一九則離越比丘於往昔時曾因失牛,誣謗辟支佛,以是業緣,墮三塗苦。
第二十則言波斯匿王醜女因於過去生中曾毀呰辟支佛故,今世身體醜陋,不敢示人;因曾做布施的善業,今生能在王者之家;又因生慚愧懇側心故,業障消除,醜陋皆盡,貌同諸天。
第二十一則言波斯匿王女善光和夫婿,今日所逢一切遭遇,皆由往昔所造前世業力因緣所定。
第二十六則以二內官受王所賜的差別來強調人靠自業力活,若前世無造善業,終無所獲。
第三十九則以八天子雖生天界,但因所造的業緣少,故獲得的福報有限不能滿足的問佛因緣,來強調應修行圓滿的重要。
第一○○則言五百女子因毀戒業緣,墮入畜生道中,又以受戒故,得聞法生天。
第一○七則言天祀主因造恣意享用天祀物的業,命終投胎作牛受苦無量。
第一○八則言一老翁因想吃肉,造下假殺羊祭祀實滿足自己口慾的惡業,命終還己家為待宰之羊的命運。
四、諂偽
提婆達多於過去生中以種種的諂偽行為來欺騙或誑誘佛陀。如推山壓佛、放護財象欲蹋佛、在佛面前假意懺悔、背地裡惡心罵佛【註4】•••等。這類故事無論從正面不受騙或反面上當的描述,目的是提醒人當生智慧,明辨一切狡滑、諂偽、詐惑、誑誘的奸詐行為,才不致為敵人偽善的面目所騙,在第一一八則後加結論來強調言:「是故智者,處世如鏡,善別真偽,為世導師。」【註5】此類計有:
第三二則敘說有隻鸛鳥裝出威儀庠序,偽善和樂的臉孔來討好同伴,但白鵝王
中不為他的偽善所惑。
第三五則野貓為達吃山雞王的目的,誘誑雞王欲與之結為夫婦,山雞王洞悉貓之詭計嚴斥拒之。
第三六則言一獵師常穿仙人的衣服令眾鳥無防備心,再伺機捕殺群鳥。一名吉利之鳥,知此獵人詭計而予揭穿。
第三八則夜叉鬼以計謀騙一賈客捨棄所攜之水草而渴死;另一賈客不受騙而平安到達目的地。
第一一八則老婆羅門被各種諂偽的行為所蒙蔽:先被所娶淫蕩的少婦欺騙,後又被一假取一草葉亦當還的虛偽者騙取財寶,路見一鸛鳥口中銜草卻伺機啄破他鳥卵來吃、又見一外道白天假出家修行,夜晚卻與婦女歌舞作樂。
第一一九則敘述一婆羅門淫蕩的婦人表面上假裝孝順,卻設計用火祭法,欲讓眼中釘婆婆升天享福。
第一二○則烏為了達到消滅敵人的目的,喚群烏拔己羽毛、啄破己頭,形容憔悴投靠梟群,先以苦肉計博取同情,待日漸得群梟信任後,再趁機用詐謀將正在酣睡的梟族全部消滅。
五、誹謗
誹謗貪嫉所造的惡業,縱使賢聖猶尚滅身,況復凡夫。以此主題來強調智者當慎誹謗莫輕言說,否則所造的口業於未來世中,亦將墮落三塗受無量苦毒,自食其果,是以世人於一切事,當明察因果報應。如第十九則中提及「我於往昔亦曾失牛,隨逐蹤跡,經一山中,見辟支佛,獨處坐禪,即便誣謗,至一日一夜。以是因緣,墮落三塗,苦毒無量,餘殃不盡,至得羅漢,猶被誹謗。」【註6】
本經主要以有關佛及弟子今世受誹謗的前世因緣為主,計有下列幾則:
第十八、第十九則言佛駝驃比丘與離越兩位今生已得阿羅漢的弟子,因過去生中曾不分青紅皂白,便誣謗他人,今生自己仍遭誹謗的前世業因。
第二十則王女因過去生中曾毀呰辟支佛故,來世得身體醜陋的面貌。
第二七則言三藏比丘因嫉妒兄所獲供養優於己而生瞋恚毀謗之心,被驅出國過窮困乞活,於無量劫中受大苦惱。
第二八則佛弟子仇伽離因毀謗舍利弗目連行淫,後身上生瘡,命終墮地獄之事;並補充說明若聖者能現神通方便,令謗者曲躬懺悔,得免重罪。聖者因往昔曾謗辟支佛故,墮三惡道中,今雖得聖,業緣為盡者,猶被誹謗。
第三七則提婆達多為利養所害,誹謗於佛;並於過去生中因生嫉妒心處處誹謗老仙人而失足及利養。 |